2021年5月19日上午,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杨博先生应邀在我院103教室做了题为《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室内发掘、整理与研究的主要收获——以区位关系、简册形制为中心的讨论》的专题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为“新资料与先秦秦汉荆楚地区空间整合”青年学术团队系列讲座第八场。
本次讲座一开始,杨先生就汇报了北大秦简和海昏侯简这两批广受学界关注的新材料的整理进度。随后,他围绕北大秦简牍,着重分享了自己在简牍室内整理方面的收获和心得,尤其是对简牍整理、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理论探讨。
首先,杨先生指出,北大秦简牍的室内整理为以后同类遗存的发掘和清理工作积累了经验。对北大秦简牍的整理保护,采用了室内发掘方式进行。秦简牍整理课题组先后撰写的《简牍发掘方法浅说——以北大藏秦简牍室内发掘为例》、《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室内发掘清理报告》等报告,借鉴田野考古工作的程序,介绍了一套对竹简的室内发掘、保护较为完备的室内考古发掘技术流程和发掘方法;形成了一整套适用于饱水竹简发掘的工具和仪器,通过实验证实了饱水竹简的最佳保存环境和保护方法;并对竹简的科技检测与保护从理论上进行了探索。这些都为以后同类遗存的发掘和清理工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其次,杨先生认为,北大秦简牍的室内整理开创了简牍整理修复的实验室考古发掘工作模式。课题组发挥跨学科研究优势,整合多种分析手段,实时对各种文物的材质及保存状况进行检测,为清理进度提供参考。具体来说,运用了C14测年、竹木简牍的材质检测鉴定、竹简含水率和容重测定、竹简红外吸收谱、辰砂与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编绳及寄生虫的显微分析、竹笥脱水加固等技术方法。(参看前述报告)这一尝试打破了通常实验室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顺次开展的形式,使文物信息的提取更加及时和全面。
第三,杨先生分享了北大秦简牍整理课题组对简册编连复原新方法的有益探索,称赞北大秦简牍提供了秦代简册分卷关系与文献分类鲜活样板。其中,杨先生特别介绍了北大秦简中的“逆次简册背划线”现象,并谈到不同形制简牍编连在一起的情况,不同形制和材质简牍与共所书内容的性质是否有特定的组合关系等问题,均通过课题组的研究更新认识或得以解决。同时,北大秦简牍中简册堆叠次序存在着按照简册内容而将不同文献类别集中置放的情况,似昭示《汉书·艺文志》及由其上溯之《别录》《七略》等文献分类方法并非空中楼阁,而应存在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因素(可参看杨博《由篇及卷:区位关系、简册形制与出土简帛的史料认知》,《史学月刊》2021年第4期)。
最后,杨博先生还阐述了北大秦简牍对于简册真伪鉴定方面的重要价值。在北大秦简牍整理过程中,参加课题组的孙沛阳同学发现了简背划痕的存在,并撰写《简册背划线初探》一文,第一次系统论证了简背划痕存在的普遍性与意义,这也是首篇专论简背划痕、划线的论文。课题组成员又结合北大简《老子》《田书》等文献的简背划痕资料撰写有专题研究论文。北大秦简整理过程中这一重要发现,不仅为学界编连复原简册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备受社会瞩目的简册真伪鉴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证据。
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何有祖老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发言。何老师回忆了自己与杨博先生多年前初识的经历,称赞其求学精神和渊博学识;认为本次演讲杨先生宣读了很多精彩新见,加深和拓展了自己对于简牍整理理论方面的认识;呼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科研中除了要重视对简帛材料文本内容上的审视外,也要更加重视、并积极掌握简牍整理中区位关系、简册形制等方面的知识。
本次讲座由团队高一致老师主持,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郑威、何有祖、黄浩波、雷海龙以及文学院梁静等老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丽新研究员等出席讲座。本次参会的听众,还包括我校其他师生以及附近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老师和同学们。
附:杨博简介:
杨博,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考古学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学术专长为青铜器与金文、出土文献整理和先秦秦汉史。杨先生是卓有成就的青年学者,2018年获第三届李学勤裘锡圭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青年奖;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国家语委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等多项国家级项目的研究工作;著有《战国楚竹书史学价值探研》《凯俤君子 民之父母:战国楚竹书中的君子与社会》《海昏简牍初论》(合著)等;在《人民日报》《历史研究》《文物》《北京大学学报》《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东西人文》等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深入一线参与了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南昌海昏侯汉墓简牍的室内整理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简牍整理经验与心得。
(通讯员 高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