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快讯
/News
更多>>
学院新闻

 

“漠北汉风: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匈奴墓地的发现与认识”

学术讲座在学院举行

 

作者: 来源: 点击量: 发布日期:2021-04-29

4月29日下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高勒毛都2号墓地中蒙联合考古队中方负责人周立刚先生莅临我院,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漠北汉风: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匈奴墓地的发现与认识”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系“新资料与先秦秦汉荆楚地区的空间整合”青年学者学术团队系列讲座之七,由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

讲座分为六个部分依次展开。在第一、二部分中,周立刚研究员介绍了蒙古国的考古工作概况以及匈奴贵族墓葬的发现与研究现状,指出蒙古国地域广阔,考古遗存丰富,且遗存可辨识度高,在地面或者航拍都能清晰看到,但本国的考古力量薄弱,相关科研机构组织以及从业人员均不多,因此蒙古国的考古工作以国际合作为主。在近百年的考古发现和调查中,考古学家发现分布于俄蒙两国边界、年代集中于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一世纪之间的墓地十三处,墓葬数千座,其中甲字形积石墓三百余座,已发掘三十五座,一般认为这些甲字型墓系北匈奴贵族墓葬。

第三到五部分是本次报告的核心部分,周立刚研究员先是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发掘高勒毛都2号墓地M189、M10两座甲字形墓葬的过程,重点介绍了主墓与附属遗存的布局、主墓结构、出土遗物等材料。然后根据这些材料,结合其它匈奴考古发现,指出匈奴贵族的日常生活和墓葬文化都深受中原文化影响。比如匈奴城址中发现的瓦当,上面的文字为汉字;匈奴贵族墓葬的特征均为甲字形墓圹、斜坡墓道和多重棺椁,这与东周时期中原贵族的墓葬特征极为相近;大量汉地制作的玉器、漆木器、丝绸、铜镜等在贵族墓中多有发现,部分甚至在普通墓中也有出土;墓中发现的粟黍类谷物也表明其农业生产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由此表明,当时匈奴与汉帝国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交流,也涉及到礼仪制度、丧葬习俗、社会生活等深层次领域。之后,根据墓葬被盗情况和测年数据,推定大规模的报复性盗扰发生在公元86至130年之间,这与燕然山铭记载的窦宪军队曾大规模破坏匈奴墓葬相合,而这一时间段正是北匈奴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实现了考古资料、碑铭资料与传世文献的互证。

在最后一部分,周立刚研究员对整个讲座内容进行总结,指出中原地区、北方草原地区和亚欧大陆西部的文化特征在匈奴墓葬和遗址中普遍集中出现,这些特征体现在日常生活用品、衣物、丧葬活动等多个方面,表明文化交流对匈奴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表明北方草原在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交流上起到中转站的作用。而研究匈奴史,对于研究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也是我们研究古代中国不可缺少的部分。尽管中蒙联合考古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合作前景广阔,未来大有可为。

讲座由团队新发展成员、考古系青年教师李龙俊组织,考古系李洋副教授主持。在提问互动环节,周立刚研究员与团队成员、考古系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深入互动,细致回答了关于赴外考古、蒙古国汉文资料以及匈奴贵族陪葬墓等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