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晚7时,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主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刘进宝先生来我院讲学,讲座主题为《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副院长余西云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刘进宝教授为我们厘清了“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来源,指出这一概念其实并非出自李希霍芬的著作《中国》原文,而是由德国学者赫尔曼总结所成。他还指出,敦煌是丝绸之路东段和中段的重要交汇点,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研究价值,中西不同的文化都在这里汇聚、碰撞和交融。
接着,他给我们展示了关于敦煌地理风貌的一手资料和照片,为前来聆听讲座的师生提供了现场感。刘教授讲述了藏经洞及其被发现的详细过程,并指出,藏经洞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由此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有关“敦煌学”一词出现的时间和最早的使用者的争议问题,他考察多方材料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敦煌学”一词由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首创,陈寅恪曾读过石滨纯太郎关于佛经的有关考证文章,但在写《陈垣敦煌劫余录序》时还不知道日本已有“敦煌学”之说,否则不会说是自己首创。但从敦煌学的发展、影响、实际效果和敦煌学一词术语话过程来讲,说陈寅恪先生是“敦煌学”一词的首创者是没有问题的。
随后,在关于敦煌学的讲述中,他提到了敦煌学研究的“双子星座”,并结合陈寅恪和石泉纯太郎的年代,指出当时国际学术的潮流是东方学,并从东方学的角度探讨了“敦煌学”一词产生的背景,强调虽然东方学是殖民主义的产物,敦煌学也是在西方殖民背景下提出的,但不能因为提出的背景而否认其科学价值。
讲座最后,刘进宝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对同学的提问进行了耐心回答,其中包括敦煌学在海外的研究情况、敦煌壁画的相关研究、敦煌学在汉唐之间的史学影响等问题,给在场的师生以深刻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