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快讯
/News
更多>>
学院新闻
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教授来我院讲学
作者: 来源: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点击量: 发布日期:2021-04-16

2021年4月13日下午2点,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赓哲教授应邀在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101报告厅作了题为“游方郎中与坐堂医——古代中国为何没有医院模式”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刘安志教授主持,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广大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讲座伊始,于老师指出,目前中古史很多问题的建构来源于近现代的现实关照。新冠疫情催生新的问题意识,其中就包括中国古代有没有医院这个问题。

于老师首先对医院的概念进行了探讨。于老师从欧洲中世纪修道院领导的医院入手,通过对内部组织的分析,指出现代医院的源头就是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医院。中国近代以来的医院则是舶来品,古代常见的是游方郎中与坐堂医。同时,于老师又提醒大家,对古代技术和技术组织的评价,现代中国人常陷入探讨“有无”的窠臼。于老师认为,评价各种技术成就应坚持“点(技术出现)、线(技术传承)、面(普及影响)结合”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于老师梳理了从汉至宋出现的医疗组织,进一步指出中国古代的医疗组织虽屡屡出现,但命途多舛。因而中国古代担负起医疗主要任务的是民间医生(郎中、坐堂医等等),从来不是官办或宗教组织。

随后,于老师对医院模式不能在中国持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中国古代医者没有神权外膜的保护,必须直接面对患者负责,经济来源也依靠患者,因此迁就患者的医患关系模式不利于医院的产生。其次,中国古代医者严重的保密风气也与分工协作的现代医院模式格格不入。第三,医患关系在古代更像精美的工艺品,注重患者感受和个人疗效,忽略医疗效率。第四,中国古代医家反对医药分工,不利于现代医院模式的产生。第五,理想化的医人培养模式难以大规模培养医人队伍。

最后,于老师的视角从历史回到现实关怀中。于老师指出,中国古代没有医院模式的关键在于个体疗效和社会化医疗效率的矛盾。传统医学对个体疗效非常在意,但缺乏社会化效率的思想和技术准备。这是现代人在思考传统医患关系的“现代化价值”时万不可忽视的历史背景。但同时,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来说,要给予患者选择方案的权力。传统医患关系模式不可照搬,但精神可以契合。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兼顾效率与医患关系。

刘安志教授对于赓哲老师的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建议大家学习于老师融会贯通的素养,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才不会跟着别人走,实现学术创新。在互动环节中,于老师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并对同学们如何学习医疗社会史提出了多条建议。于赓哲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大家对中国古代医疗组织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于老师广阔的治学视野也让同学们通过医疗史对古代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撰稿:毕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