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的空气中透着些微凉意,深秋的珞珈沐浴在暖阳之下。2020年11月15日上午,武汉大学世界史试验班创立二十周年纪念系列讲座第二讲由首都师范大学刘城教授主讲。刘城教授是国内中世纪与近代早期欧洲史、基督教会史的权威专家,2009年入选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自2000年武汉大学世界史试验班成立以来,刘老师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应邀前来武汉大学为世界史试验班的学生专题授课18学时,对试验班的发展和学生培养给予了无私且巨大的支持。本次讲座通过线上方式进行,由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蒋焰副教授主持,在B站上进行同步直播,在线参与师生多达4000多人。
刘老师的讲座题目为《16世纪思想革命:“唯信称义”与“基督徒皆为司祭”》,将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放在16世纪思想革命的大背景下考察,为我们重新审视路德的神学理论提供了独特视角。围绕着路德神学理论的两大主张,即“唯信称义”与“基督徒皆为司祭”,讲座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分析了路德神学理论的特性、内在逻辑及其与天主教原有神学理论的关系;二是从宗教实践角度阐发路德对于“基督徒”与“教士”的构想。
刘老师将路德“唯信称义”的思想称为革命性的,因为首先它打破了中世纪天主教的双重救赎理论,使“信仰”成为灵魂救赎的唯一路径。其次,它挑战了天主教祭司掌握的“赦免罪恶”的权力,让基督徒凭借信仰得救,无需“祭司”充当赦免罪恶的中介。最后,“唯信称义”的救赎观简化了中世纪天主教为灵魂救赎设计的复杂路径,塑造了基督新教的世界观,改变了基督徒的生活重心。在讲座内容的第二部分,刘老师先从“洗礼”与“圣职授职礼”同义的角度出发,说明路德理论中基督徒群体内部没有等级分别。紧接着分析了这一思想的延伸问题,即“基督徒皆为司祭”是否意味着取消教士职业,再阐述了路德教派教士职业功能的转变。在讲座最后,刘老师强调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并指出后世频繁提及的“民族教会”与“廉俭教会”的概念其实与马丁·路德的原创神学理论并没有直接联系。
讲座结束后的提问互动环节,师生们纷纷在线上会议室和B站直播间留言,就有关宗教改革时期新教中的布道、法国天主教地位的维持以及如何看待新教思想与“异端”观念之间的联系等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刘老师均予以细致解答。刘老师带来的这场精彩的学术盛宴加深了我们对“16世纪思想革命”的认识。
武汉大学世界史试验班创立二十周年纪念活动还将陆续邀请曾为世界史试验班同学授课的专家们继续开讲。精彩继续,敬请期待!
(撰稿人:2020级硕士研究生 梁珉源)
【主讲人简介】刘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作为“在历史学领域做出独创性研究并具有卓越贡献的历史学家”,于2009年入选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刘城教授是研究中世纪与近代早期欧洲史、基督教会史的权威专家,尤其擅长英国中世纪教会与16世纪宗教改革、基督教思想与文化传统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权威刊物上发表文章十余篇,先后出版《英国中世纪教会研究》、《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环境中“人”的生存状态研究》等多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