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快讯
/News
更多>>
学院新闻
“两周时期的汉淮之间:族群、文化与景观”学术沙龙圆满举行
作者: 来源: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点击量: 发布日期:2020-09-03

2020年7月28日,武汉大学“新资料与先秦秦汉荆楚地区的空间整合”青年学术团队系列学术沙龙之五——“两周时期的汉淮之间:族群、文化与景观”在线上顺利举办。本期沙龙的主讲嘉宾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尹弘兵研究员、香港教育大学雷晋豪副教授、清华大学石小力副教授、上海大学朱继平副教授,与谈人为郑州大学田成方副教授、武汉大学郑威教授和高一致副教授,沙龙由团队负责人郑威教授主持。

首先进行学术报告的是朱继平先生,报告的主题为“‘二蔡’猜想”,她提出在淮汝流域的蔡国之外,周代可能存在另一个位置偏北、地缘上接近东国的“蔡人”之国。此北蔡即战国时期魏国蔡邑,在今河南中牟一带,地望可与“圻内之蔡”对应,其始封或亦与蔡叔度有关。春秋初年,北蔡仍较活跃,南北二蔡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似有并存。南蔡或由北蔡迁徙而来,但也存在其它可能。

雷晋豪先生以“西周早期的‘南土’与周王朝的领土结构”为报告题目,提出西周早期周王朝的领土结构为三分:在渭河盆地、洛邑平原的王畿区,山东半岛、太行山东麓及汾河谷地的亲戚封建区,淮河流域、汉水中游的“羁縻”统治区。昭王南征的意义在于扩大了王畿范围,改羁縻领土为直辖领地,其失败导致了西周中期以后的南方外患,及军事权力的下放。宣王中兴的意义则在于分封汉阳诸姬,加强对于南土的控制。

尹弘兵先生演讲题目是“从南土到楚国——周代江汉地区的空间整合”。他认为周代江汉地区是在夏商时期所形成的人文地理格局下的进一步发展,夏商时代的江汉地区是作为中原王朝和中原文化的边缘或附属而存在的。西周“南土”格局形成后,使得江汉地区开始与中原核心区同步发展。西周时代的江汉地区虽仍是华夏边缘区,但南土诸侯的开发使得江汉地区开始逐步接近华夏世界。东周时期,由于楚国的强大和楚文化的高度发达,楚国开始跻身于华夏核心诸侯之列,春秋时期的主轴是晋楚争霸,楚国成为华夏历史发展的主角之一。江汉地区与中原核心区是在密切互动中发展的,这使得江汉地区演进成华夏世界的一部分,不再是从前的外围或边缘区。战国时期,楚国已完全摆脱了蛮夷身份,成为华夏文明主流之一。秦汉大一统后,族群融合与区域整合进一步深化,汉朝承秦制、融楚俗,形成了统一的汉文化,各文化区联结成为统一的华夏世界。

主题报告结束后,三位与谈人分别就主题发言进行了点评。田成方认为,本次报告既有微观的研究,如石教授探讨一字,从读音到字形,将其来龙去脉分析得十分透彻,如朱教授探讨一个诸侯国,证据丰富又颇具新意,或如尹教授探讨一个区域,内容非常充实;又有更为宏观的研究,如雷教授探讨一个“天下”,分析周代的治理模式,十分具有启发性。郑威认为,朱教授的考证十分细腻,材料之间的互证亦较为充分,雷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环环相扣,在方法论上很有启发意义,尹教授从考古材料入手,对夏商周时期江汉地区的变迁历程进行梳理,有许多新意和心得,石教授的报告则使大家对“6476735dc6f5ecf5988820c624eaf68”字的发展脉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高一致特别指出,石教授的报告思路清晰,对“6476735dc6f5ecf5988820c624eaf68”字的学术史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展现了古文字学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并启示学生们要学习石教授对小问题深入挖掘的钻研精神。

在互动问答环节,听众们就叶家山墓地葬俗的来源、“一”字如何流行、周初是否存在“赐姓”、《左传》中异地同名现象产生的原因等问题纷纷发问,主讲嘉宾逐一进行了解答和交流。

本次沙龙共吸引了约三百名听众在线听讲、讨论,其中包括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陈昭容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郭珏教授、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研究员等。这次活动主题凝练,贴近学术前沿,嘉宾与观众互动热烈,取得了很好的交流目的。(王百川撰文,田成方、郑威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