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4日,长江论坛第101讲在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举行,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应邀作了题为《从水户馆藏品看前近代东亚“礼争”》的学术报告。
韩东育教授首先介绍了彰考馆·德川博物馆馆藏的基本情况。彰考馆原为江户中期水户藩主德川光圀为修《大日本史》而成立的编纂局,其中收藏有大量德川幕府时期的德川幕府相关档案文献,这些文献对于解读同时期东亚国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此,韩东育教授与台湾清华大学杨儒宾教授、台湾大学徐兴庆教授等人组成的团队会同德川博物馆相关人员,对德川博物馆馆藏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与研读。
通过德川博物馆藏品中的文书以及当时朝鲜通信使往来日本的历史记录,韩东育教授介绍了“礼争”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当时在东亚地区所存在的华夷外交秩序。这一时期,朝鲜与日本 “礼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以中国王朝观而衍生出来的华夷秩序之争,也是朝鲜和日本在认为“夷狄”的满清失去了中原王朝文化正统性后,东亚华夷秩序的主导权与话语权之争。
韩东育教授从原始文献出发,随后进行了“礼争”的事例分析。以《右武卫殿朝鲜渡海杂稿》、《征韩伟略》及《桃源遗事》等馆藏文书记载的具体事件为例,韩东育教授向听众讲解了当时日朝争相采用中国之礼仪,自比接近“中华正统”的历史现象。在前近代以中国为核心的“华夷秩序”中,日本与朝鲜围绕着谁更像“中华”等价值问题,曾进行过为时不短的高下比试与明争暗斗。例如,其中《桃源遗事》,就从一个侧面记载了德川光圀与朝鲜通信使之间围绕礼赠发生的的纠葛与博弈。此时,水户藩的汉文化教养及其表达能力,已不输给曾经高于日本的朝鲜。日本朱子学派、古学派尤其是水户学派的许多名宿大儒,均给朝鲜通信使留下过极深的印象。随着日本国势的上扬和朝鲜王朝的衰落,这一时期诸多“礼争”事件的积累,最终也就导致了日韩地位在东亚秩序中的逆转。
韩东育教授讨论了“礼争”所带来的历史结果。日式“华夷秩序”下日韩地位的逆转,直接连带着日本与中国之间关系性质的变化,新井白石提出的“敌礼”序列—“将军=朝鲜国王”与“天皇=中国皇帝”的对等图式,后来还被明治政府继承下来,并在现实当中实现了当初的设计。
韩东育教授呼吁道,我们历史研究的视野不应局限于一国,而应当放眼整个东亚,乃至世界。而当今的东亚地区,在思想上仍然未能真正摆脱“华夷秩序”等级观的历史烙印。未来,我们应当要研究中西合璧、古今融通的“第三种文明”。华夷秩序当中有温情,有伦理,但缺失了平等的因素;西方体系当中有平等,但同时还又有弱肉强食的价值观,若将这两种文明的长处结合,形成一种“第三种文明”,或许能引领人类社会走向更好的未来。
在讲座后的交流环节,韩东育教授又就朝鲜与日本在东亚国际秩序中的地位变动是否存在标志性事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