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8日下午2点至4点,日本明治学院大学和平研究所张宏波教授应邀在我院第三会议室作了题为《从“对立的”日本形象来捕捉日本社会的中国观与历史认识》的学术讲座。一同出席的讲座的还有明治学院大学国际和平研究所石田隆至研究员。讲座由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李少军教授主持。
张宏波教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专注于对新中国教育改造及审判的日本战犯调查研究,至今已持续二十年。张宏波教授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关于新中国对日战犯教育改造审判领域,尤其是关于其归国后悔罪实践及反战活动研究的空白。此外,张宏波教授的研究成果还为中宣部相关项目多次提供思路、资料及内容支持(央视、江苏卫视相关纪录片先后获得金鸡奖、中国新闻奖等奖项),作出了杰出的社会贡献。
讲座伊始,张宏波教授先就自己的研究领域与相关成果进行了基本的介绍,随后引出了讲座的主题:对于现在的中国青年一代来说,日本有两个“对立的”形象,一个是“文化强国、经济发达国家”,代表性的是“充满魅力的动画和电视剧”“诺贝尔奖所代表的高科技水平及第三大经济体”;另一个则是“否定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政治家和学者不断登上主导地位的社会”。这完全不同的“两个日本”为什么能够并存?日本在其创造的文化流行作品中强调的“勇气”“互助”等优良品质,为何无法体现在其对历史的态度上?结合日本社会的中国观及相关的历史认识,张宏波教授邀请在场师生一同来思考这个问题。
随后,张宏波教授通过几个中日间典型事例,如“鹿岛花冈和解”事件和“三菱材料和解”事件,探讨了战后所谓日本型“和解”的特点。日本在二战期间强掳大量中国劳工前往日本进行强制劳动,造成大量中国劳工伤亡。对于这一残酷的犯罪事实,在战后幸存者与受害者遗属追责的过程中,日方却始终不肯承担“法律上的责任”,以“和解金”解决问题,谢罪态度极其暧昧。张宏波教授由此指出了日本在战后对战争责任主体与加害他国的事实态度不明确、缺乏对历史的真正认识这一现实问题。
在讲座后的交流环节,张宏波教授又就中国战后对日战犯的处理政策、日本在战争反省中体现出来的“特点”,以及日本民族的“自我认同”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