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快讯
/News
更多>>
学院新闻
【人民日报】张昌平:盘龙城遗址考古收获
作者: 来源:下注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点击量: 发布日期:2019-12-16

作者:张昌平 《人民日报》(2019年09月07日 05版)


如果乘坐飞机来武汉,从天河机场顺着机场高速驱车前往市内,会看到指路牌上标明的第一个出口——盘龙城。盘龙城起初还只是一个不足300米见方的土围子,因为在这里发现了夏商时期向南方拓展时形成的仅次于都城地区的中心城市而声名远扬。经过几代考古人的努力和相关部门的保护,今天的盘龙城遗址成为海内外人士认识中华早期文明生动的遗迹。随着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开放,这里也成为市民了解自己城市前世今生的鲜活教科书。


盘龙城的考古发现让我们开始重新评估早期文明在长江流域的发展水平

盘龙城遗址的发现和认识历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学术界和大众认识南方青铜文明过程的缩影。

1954年夏,长江中下游发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为加筑市北长江支流府河南岸大堤,在盘龙城取土时发现了青铜器、石器等遗物。当时,许多省份还未设立考古机构,特别是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和早商的二里冈文化还没有被发现或认识,盘龙城发现的文物,在当时被识别为新石器时代或西周时期。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考古》杂志一篇盘龙城考古发现文章的编者按,指出遗址年代相当于郑州商城。

首次在黄河中游地区之外的湖北发现早于商代晚期的城址、墓葬和青铜器,这让当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老师们注意到盘龙城在学术上的重大意义。俞伟超先生带领学生于1974年到达盘龙城,发现我们今天所知的一号宫殿基址和李家嘴三座大型墓葬。1976年,李伯谦先生继续带领新的学生到盘龙城发掘,发现二号宫殿基址。这也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首次在南方地区进行考古,可见当时学术界对盘龙城的重视。

1974至1976年的盘龙城考古收获颇丰。解剖城垣表明这座城址修筑于早商时期,两座宫殿基址修建在夯土台基上,建筑都朝向东南,靠北的一号宫殿有分室的四间应该是居住之所,南边的二号宫殿是一座单间大厅,可能做朝堂所用。这样的结构和布局,开启古代中国宫殿建筑前朝后寝、高台建筑的先河。李家嘴墓地与宫殿建筑同一时期,两座大墓出土青铜礼器都超过20件,器类有觚、爵、斝、尊、鼎、簋、甗、盘、钺、戈等,还包括玉戈等玉石器。盘龙城所表现出来的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相对应时期基本一致,属于中原文化系统,“说明了3500多年前的商王国,已至少是南达长江、幅员广大的国家”。这让学术界和社会大众通过考古工作成果,首次认识到至少在商代早期,长江流域处于中原王朝的政治版图之下。

80年代后盘龙城考古发掘减少,但从未停止。在杨家湾和杨家嘴等多个地点陆续发现墓葬并出土成组青铜器,例如杨家湾一座大型墓葬出土青铜大鼎口径55厘米,是商代前期直径最大的青铜鼎。盘龙城出土了各类青铜器接近200件,无论是数量、精美程度,都不亚于同时期的都城郑州商城。

盘龙城的考古发现让我们开始重新评估早期文明在长江流域的发展水平。不少学者提出,此前所谓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摇篮这样的社会性认识并不全面,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也应该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长江流域今天大名鼎鼎的浙江余杭良渚、湖北天门石家河这些新石器时代的大遗址,当时还不为大众所知。盘龙城改变了大众的观念,这些观念又在21世纪新的考古发现中得到强化。

图①、图②:李家嘴青铜钺、提梁壶。

图③:杨家湾出土镶嵌绿松石的金器。


盘龙城带动长江流域文化发展,加速了这一地区的历史进程

进入21世纪,盘龙城陆续开展的考古工作深化了对其性质的认识。

盘龙城城市年代从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3世纪,存世时间长达300多年,经过初兴、鼎盛、衰落等发展阶段。在盘龙城的初兴阶段,聚落中心在今天遗址南部的王家嘴一带,尚未出现大型建筑,但已具有替中原王朝获取南方资源的社会功能。鼎盛阶段的盘龙城,城址以及一、二号宫殿建成,宫殿区附近设置有李家嘴高等级墓地,一号大墓和二号大墓的墓主无疑应该是当时盘龙城最高首领,拥有控制南方的权力。衰落阶段盘龙城的核心区北移至杨家湾岗地南坡,此时城市布局显得比较凌乱,杨家湾编号为11和17的大型墓葬应是盘龙城的最高首领,17号大墓出土的镶嵌绿松石金器,是中原文化系统中发现最早的成形的金器,但该墓只出土5件青铜器,社会地位大大下降。盘龙城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从青铜器造型、装饰乃至技术的演变,到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一直与中原地区政治中心保持同步性。

鼎盛时期的盘龙城应该控制了长江中游甚至更加广阔的地区。西至今天的荆州,东南到江西九江,大批早商时期聚落都与盘龙城保持密切关联。这样广大的地区结束了漫长的新石器时代,和盘龙城一样一并进入青铜文明的发展时期。盘龙城还直接带来了青铜铸造技术,在盘龙城小嘴遗址,发现了面积很大的铸铜作坊。在盘龙城之后,长江流域的赣江、湘江流域出现新干大洋洲、宁乡炭河里等高水平青铜文化,盘龙城带动长江流域文化发展,加速了这一地区的历史进程。

盘龙城一号、二号宫殿基址保护现场。


盘龙城考古揭示,武汉市所在的长江中游一带经历过沧海桑田般的环境变迁

盘龙城作为新晋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越来越影响着市民的生活和观念。

盘龙城在1954年被发现时,是专指那座东西约260米、南北约290米的四边形城垣区域。70年代后,在城垣之外诸多地点都发现有夏商文化遗存,遗址核心区域达到了1.39平方公里。2000年,武汉市成立盘龙城遗址管理机构,并确定遗址面积为3.95平方公里的保护区范围。2003年,武汉市成立面积达20平方公里的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保护区范围的原生环境与风貌则一直得以保持,在当代大都市之中别具景色。

盘龙城作为夏商时期在长江流域规模最大、出土遗存最为丰富的城邑遗址,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盘龙城遗址被正式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2013年国家文物局批准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武汉市政府也相应地将盘龙城遗址公园建设列为“十三五”重点项目。2018年12月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占地4.85平方公里,园区内绿树成荫,曲径通幽,湖水波光潋滟,景色十分秀美。城垣及城垣内的建筑基址均建成主要遗址展示区。站在北城垣上向南望,整座城尽收眼底,犹存的城墙和基址能让人想见这座城曾经的繁荣和辉煌。它融入整个城市,成为市民最爱去的公园之一。

盘龙城长时间以来被视为武汉的城市之根,它与当代武汉是否有着延续关联?答案是肯定的。和武汉市一样,盘龙城也是一座中心城市。环境研究表明,盘龙城土地贫瘠,这里并不适合农耕——近代武汉兴起之前这里鲜有村落,夏商王朝选择这里建设城市,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便于辐射四方特别是交通中原。

类似1954年的洪水威胁并不多见,但江城武汉相当大的区域在每年的长江汛期处于长江水位线以下,则是惯常的场景。盘龙城考古揭示,武汉市所在的长江中游一带经历过沧海桑田般的环境变迁。在对盘龙城西城门之外湖区的考古发掘表明,在当代淤泥之下的约17.5米高程,仍然有古人活动留下的文化遗存。今天长江水位较之当时约高出5—7米,这是秦汉时期之后长江河床的淤积抬升所致。当我们徜徉在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以体会古今武汉颇不相同的自然、人文景观。

盘龙城开启了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今天,这里仍然是我们缅怀先民出色青铜文化、理解古代中国文明进程的重点。